AI 與內容的過剩
AI 會使得內容的產製成本趨近於零。想想看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
沒錯,這些內容是垃圾、毫無價值。問題是,要辨識出 AI 產的東西越來越困難。或者說成本越來越高。
意思就是,光是要找到人類所創作的內容,就要比以前多花上非常多的成本。畢竟以前⋯也只有人類所創作的內容。甚至連圖庫都是真人所創作的。
不再是這樣了。
這代表什麼呢?這代表了,「找到人類的創作」竟然變成一個新的痛點。
這算是一個什麼領域的問題?我會說這是一個 marketing 領域的問題。就是一邊是人類的創作,另一邊是消費者。那要怎麼讓這些人類創作能夠與消費者相見歡、媒合?這就是 marketing 領域在研究的事。
或更精確來說,這是 branding 跟 PR 的事。因為「人類創作」這件事變成是一種新的守門人,而守門人的重點就是好的 branding。也就是要能夠帶給消費者信任的感覺。
所以我想,接下來會需要形成一個「真人創作者」的 branding 社群。由真人的社群去對抗巨量的 AI 內容。消費者們透過一種信任網路來互相推薦內容。
其實以往的內容平台已經透過 UGC 變成過剩了,只是 UGC 算是新類型的內容,雖然在注意力上面會跟專業內容產生競爭,但是至少是容易分辨的。
現在變成是 AIGC 去吃掉 UGC 與廣告內容,甚至跟 creator 內容的品質相當。所謂的 creator 內容就是指專業的 YouTuber 等級的內容,十分鐘以上的影片或者文章等等。同時,更長的專業內容(書籍、電影、影集等)則是引入 AI 共創。AI 可能還不能不靠人類就生成長篇專業內容去賣,但是這些長篇專業內容裡面還是有可能有很多部分是 AIGC。
也就是說,AIGC 正在全面入侵所有的內容管道。因為 AIGC 本身並沒有綁定內容管道,而是站在內容生產的節點上。這會造成什麼效應?
首先是內容會變得像是空氣一樣,無所不在但又毫無意義,有點像是咖啡廳的背景雜音。「娛樂」的價值已經貶值很久了,因為現在的人很難感受到「無聊」,也就不那麼需要「用來解決無聊的產品」,也就是娛樂。
但是內容的過剩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說心理問題,以及對真實的掌握力等等。知識體系的崩毀、溝通管道的無效化也都是新的問題。群體的歸屬感也是被打碎的。
所以說,社群(不是指社群媒體)會是這個時代最強力的產品。
其實現在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了。Substack、Patreon、Twitch、YouTube 等創作者訂閱制、打賞制的核心都是在賣創作者關係給受眾,而創作者提供的並不只是他自己的創作與互動而已,更是一整個社群。比如說台通聽眾。
當然這對我來說是痛苦的,因為我是個究極的I人,就是我喜歡待在社群的邊緣或外面而不是裡面。我還是喜歡去做好的作品出來,然後活在那個作品裡面。就好比我很喜歡 Blade Runner,但也就那一部片而已,不會因此去迷雷利史考特,也不會因此去愛它的續集。
更痛苦的是,我甚至不需要更多的 Blade Runner,因為一部就夠了。但我也不會特別去重複消費。也許賣周邊與延伸作品就是最好的做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