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機為核心的內容生產流程的規劃

我買了 iPhone 17 Pro 之後,才第一次覺得手機真的是可以做為專業的內容生產機器。更確切來說,是內容擷取的機器。比如說錄影、拍照、錄音、打字等等的。說來蠻有趣的,這並不是因為它的運算效能變強什麼的,而是因為它終於不會再過熱了!

我列一下最有感的點好了:

不會再過熱:之前我是拿 iPhone 15 Pro Max。那台機器就是效能很強,機身很堅固,但超容易過熱的啦。有時候開個網頁就過熱,有時候錄影存檔或甚至多拍幾張照就過熱。然後螢幕就會變得超卡。這比基礎款 iPhone 還不適合拿來工作吧。

真正能用的望遠鏡頭:iPhone 15 Pro Max 的五倍望遠鏡頭常常拍出來品質比用一倍主鏡頭拍完再裁切還爛,尤其是暗處。就覺得那顆鏡頭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現在 17 Pro 的四倍望遠鏡頭終於來到一個堪用的程度。

真正能用的前置鏡頭:以往的前置鏡頭就只是「看得到人」或者「看得比較清楚」而已,這次的前置鏡頭終於是「不用換成後置鏡頭來拍」的程度了。不然之前自拍我都還要切 0.5 倍超廣角然後轉過來盲拍。

大概也就是這兩點,讓我真的覺得這部機器可以拿來做專業使用了。

望遠鏡頭重要的點在於,我原本攝影就不是很喜歡用廣角來拍,因為希望被攝主體儘量不要變形。我是喜歡拿標準鏡頭(約相當於 135 底片的 50mm 鏡頭)配上一顆長焦鏡頭來用,而如果被攝物比較大的話,我也就是退後一點去拍。可能跟我是 I 人有關吧,喜歡遠遠的觀察,沒那麼想去接觸互動。

就目前的商品照需求而言,也是拿遠一點拍比較好。17 Pro 的四倍望遠鏡頭的尺寸還蠻剛好的,就是如果讓被攝物佔上下約 2/3 的時候,變形程度就會小非常多。五倍望遠的可用性就蠻差的,常常會切到被攝物,而且又退無可退。

照片流程

以商品照來說,就是用 iPhone 17 Pro 搭配 Halide app 裡面的 Process Zero 模式來拍攝 RAW 檔,以供後面修圖。

之所以只能用 Process Zero 這個模式,是因為這是少數不會用到 Apple 的運算攝影技術的模式。運算攝影雖然在大多數時候很方便,但是放大來看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很多地方的邊角不是那麼自然,有很多的 artifact 存在。以前還不覺得怎麼樣,但現在 AI 產的圖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覺得這些 artifact 有種 AI 味!

Process Zero 產出的 RAW 就是真正的 RAW,是沒有這些運算出的 artifact,也還保留原本的噪點雜訊。說真的,我不知道一個沒有雜訊的圖檔,為什麼還能被稱之為 RAW(我在說 ProRAW)。

我曾經有用一台 Ricoh 的 GX200 拍照。那個時候,數位相機常常被詬病說噪點「太數位」,沒有底片的顆粒感。而 GX200 就是一台神奇的相機,因為它的算法之類的就是被原廠調校成可以把雜訊做成底片顆粒的感覺。可以說這台相機突破了很多底片攝影愛好者的心魔,對數位攝影敞開(一點)心胸。

時間快轉到今天。現在好像已經沒什麼人在討論數位攝影的噪點沒有底片感之類的事了,也許大家習慣了?也有可能是因為,smartphone 的運算攝影技術,已經幫你把噪點全部抹掉了。

這比噪點還更沒有底片感吧。在原本應該有雜訊的暗部,現在就只是像是墨水打翻一樣黑。可是這根本也不符合人體經驗了,因為就算是人眼,在暗處還是會有雜訊的出現。這幾乎是自然法則了。沒有雜訊的暗部,人工感反而變得很重。

所以我現在比較喜歡保留那些雜訊。解析度低沒關係,至少我知道這些像素反映的是真實。而我也發現在後製軟體裡把 RAW 檔的彩度去噪拉高之後,這些噪點就會變得比較像底片噪點一點,至少不會有 CMY 三原色跑出來。

在 Halide 拍完 RAW 檔之後,就是在 iPhone、iPad 或 Mac 上面後製都可以。RAW Power 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如果要比較複雜的出圖的話,可能就是用 Affinity,它的去背什麼的功能都很方便。我還在等它 iPad 新版上市。

錄影流程

目前還沒有真的在產出影片內容,但我想如果是要跑後製流程的高品質影片的話,就是以 Blackmagic Camera 為主吧。我有試過接 SSD 來錄 ProRes RAW,確實已經有比我的舊 DSLR 錄影還強的感覺,單就錄影格式來說的話。也要提一下這個 app 真的很好用,大概就是把廣播級攝錄影機的按鈕轉盤之類的做成更直覺的 UI 元件的感覺。

而如果是對鏡頭說話的那種短影音的話,重點就不是影像品質,而是聲音品質了。我有買了一組無線麥克風,是 RODE 的 Wireless Micro,是直接透過 USB-C 接口插在手機上面當麥克風的。也就是說,只要插上一個接收器在手機底部,這隻手機就馬上變成一隻無線 mic 錄音機。錄影的時候,也會直接把無線 mic 的聲音錄到影片檔裡面去。

目前實測下來是可以錄完之後直接發表的程度。也就是說,不管聲音還是影像,都可以跳過後製節點,直接從錄製 → 發表,或甚至這兩個步驟在同一個 app 裡完成。

RODE Wireless Micro 好的地方在於它的可攜性。它比起一般的 2.4Ghz 無線 mic 來說,更像是藍牙麥的尺寸。充電盒大概比 AirPods 充電盒大一點點而已,錄音的時候也不用另外接一條線到獨立的一台接收器。幾乎到了在外面想打電話時可以直接拿出來用的程度。

錄音流程

由於 Wireless Micro 是一組兩支 mic,所以一般的對談是蠻夠用的。

編輯 podcast 的話,我是用 Ferrite,在 iPhone 上面就可以直接編輯、調 EQ 之類的,很方便。

夠 Pro 的擷取節點

在 iPhone 上面進行編輯什麼的還蠻痛苦的,因為螢幕很小,操作又是用手指,比較不精細。除非是發到 Instagram 或者 Reels 之類的地方,不然手機實在不是一個好的後製編輯工具。

但是擷取就是另一回事了。iPhone 是一個超強的擷取工具。首先是它本身就有一堆感測器,可以附加很多 metadata。再來是它的硬體很好,從運算速度到儲存速度都很強。第三是它的尺寸小,導致可攜性強、能進入的場所也多很多。第四是它的擴展性強,畢竟是接近通用型電腦的存在,USB-C 可以接各種擷取工具或儲存空間。

手機做為擷取節點的影響

我覺得是流程上的流線化欸。因為手機本身是有能力從擷取到編輯再到發布的,所以一台就可以 handle 整個流程。

以往在做影片、相片、聲音的高品質內容時,擷取都是用專門的器材,比如說攝錄影機、相機、錄音機等等。也就是說,至少需要兩台機器:一台擷取,另一台編輯與發表。這同時也會產生一個「傳檔案」的手續。這些步驟是龐雜的,因此這個流程也常常會變成兩個人來處理:一個擷取(攝影師等),一個編輯與發表(剪接師等)。

但是改為用手機之後,只需要一台機器,就可以快速的製作產出並發表內容。這對於一人團隊而言,可以省下超大量的工作與精力的耗費。

許立衡

許立衡

作者。敘事鋸創辦人。
Taiwan